聯合新聞網報導:克服心臟電腦斷層4大診斷痛點振興醫院引進「光子CT」布局智慧醫療
▲電腦斷層有助診斷心血管疾病,但若有冠狀動脈嚴重鈣化、裝置血管支架、人工瓣膜或心律不整,往往可能有干擾,造成診斷困難。振興醫院引進「光子CT」,可減少輻射劑量與顯影劑用量,也提供更精確的診斷品質。
心臟電腦斷層有助診斷心血管疾病,但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若冠狀動脈嚴重鈣化、裝置血管支架、人工瓣膜或有心律不整,以傳統心臟電腦斷層進行診斷,往往可能有干擾,造成診斷困難。為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品質,振興醫院引進「光子CT」,可減少輻射劑量與顯影劑用量,也提供更精確的診斷品質。
光子CT全名是光子計數電腦斷層儀(Photon-Counting…
Ettoday新聞雲報導:振興醫院率先引進北台灣光子CT開啟心血管檢查新紀元
▲振興醫院斥巨資,引進北台灣最新光子計數電腦斷層儀。
心血管疾病是台灣人常見的健康威脅,不少人一聽到要做電腦斷層檢查,總會擔心「會不會有輻射風險?」、「影像會不會看不清楚?」現在振興醫院率先引進引進全球最新一代的德國西門子NAEOTOM…
中時新聞網報導:振興醫院首引進光子CT心血管檢查精準又低輻射
▲為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品質,振興醫院率先引進全球最新一代的光子計數電腦斷層儀。
為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品質,振興醫院率先引進全球最新一代的光子計數電腦斷層儀(簡稱光子CT),造價是傳統高階電腦斷層儀的2倍以上,不僅是當今最先進的機型,更是跨時代的革命性產品,今天正式啟用。
不同於傳統電腦斷層必須先將X光轉換成可見光再偵測,光子CT採用業界首創的光子計數偵檢器,能直接將X光轉化為電訊號,並「計數」每一個X光光子能量等級;搭配其超高速雙球管設計,僅66毫秒的時間解析度與每秒73.7公分的掃描速度,足以精準捕捉跳動中的心臟影像,實現高解析、低雜訊、低輻射的檢查品質,為心血管影像診斷開啟全新紀元。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傳統心臟電腦斷層最大的挑戰在於冠狀動脈嚴重鈣化、血管支架、人工瓣膜或心律不整等干擾,往往造成診斷困難。而多篇國際醫學期刊已證實,光子CT憑藉高解析與低雜訊的優勢,正是突破這些診斷痛點的利器。與傳統CT相比,它能減少20%到50%的輻射劑量與顯影劑用量,更安全、更高效,對病患而言是重大福音。
振興醫院強調,光子CT的導入不僅代表設備升級,更象徵醫院全面啟動「預防醫學、精準診斷、智慧醫療」三大策略。未來結合AI影像判讀與即將上線的健康管理App,民眾可快速查閱影像報告並獲得追蹤提醒,醫師也能更精準地與病人進行治療討論與風險評估。
振興醫院表示,醫療團隊將持續走在科技與人文的交會點上,打造更聰明、更安全、更便捷、更早期的健康守護網,為廣大心血管患者帶來最先進的照護。
本文選自<中時新聞網…
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照「心臟電腦斷層」常見四大干擾 振興醫院引新技術克服
罹患心臟疾病,診斷是救命的第一步,不過,國內換心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直言,傳統心臟電腦斷層最大的挑戰,在於冠狀動脈嚴重鈣化、血管支架、人工瓣膜或心律不整等干擾,往往造成診斷困難,所幸,醫療科技進步,現在已有更高解析與低雜訊的電腦斷層儀,有助突破過去的瓶頸。
振興醫院今日宣布,正式啟用光子計數電腦斷層儀(光子CT),光是造價就高達傳統高階電腦斷層儀的2倍以上。
魏崢說,不同於傳統電腦斷層必須先將X光轉換成可見光再偵測,新的斷層儀技術採用的是光子計數偵檢器,能直接將X光轉化為電訊號,並「計數」每一個X光光子能量等級。搭配超高速雙球管設計,僅66毫秒的時間解析度與每秒73.7公分的掃描速度,足以精準捕捉跳動中的心臟影像,具有高解析、低雜訊、低輻射的優點。
魏崢指出,多篇國際醫學期刊已證實,與傳統CT相比,新技術能減少20至50%的輻射劑量與顯影劑用量,且能突破傳統心臟電腦斷層來自於冠狀動脈嚴重鈣化、血管支架、人工瓣膜或心律不整等的干擾,讓診斷更精準。
振興醫院表示,新的診斷技術未來也將結合AI影像判讀與即將上線的健康管理App,讓民眾可快速查閱影像報告並獲得追蹤提醒;醫師也能更精準地與病人進行治療討論與風險評估。
本文選自<CNEWS匯流新聞網…
振興健康管理中心榮獲「健康品牌風雲賞 健康科技類 健檢平台首獎」
振興健康管理中心榮獲由《早安健康》攜手Yahoo奇摩舉辦之第十屆「2025健康品牌風雲賞」數位健康生活大調查,民眾票選「健康科技類-健檢平台」首獎。
這份榮譽象徵振興健康管理中心在健康管理領域的專業表現與持續創新,再次獲得肯定。繼…
亞洲首例「飛行加護病房」心臟科權威魏崢出馬救命裝載葉克膜載命危台商1.5小時飛回台!
https://youtu.be/cjBe6gEqO6g
53歲顏姓台因心肌梗塞在中國大陸接受治療,但他狀況持續不佳,後續因心衰竭裝上葉克膜。台商家人認為他的人生恐已走到最後,盼能將他載回台灣。在振興醫院院長、心臟科權威魏崢安排下,振興醫院出動醫療專機,將他接回台灣緊急手術。飛機上同時動用到「葉克膜」和「主動脈氣球幫浦」,飛特立航空打造「飛行加護病房」將他順利載回,成亞洲首例。回台後,振興醫院為其進行人工心臟手術,顏先生也在月初康復出院,術後台商已恢復健康,奇蹟似撿回一命。
顏先生原在中國大陸江蘇工作,但今年8月初出現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連跟太太講電話都很喘,起初靠吃成藥緩解症狀,隨後也前往大陸陪先生在當地醫院求診,沒想到開始無盡的急救、住院、轉院等,甚至需要裝葉克膜。患者家屬顏太太:「當下的時候我有覺得說,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他帶回台灣。」哽咽落淚,顏太太表示聽到需要裝葉克膜當下,一度認為先生的人生已走到最後,但不管怎樣都要把先生帶回台。
先生在中國經商多年,怎麼也想不到會心肌梗塞,讓這位穿著紅色夾克、53歲的顏先生,差一點回不了台灣。患者顏先生:「我滿感謝我老婆的,另外一個就是我們魏院長,跟他的醫療團隊,沒有他們,我想我應該不一定會在這邊。」關鍵就在這一趟1.5小時的「飛行加護病房」,當時顏先生在中國上海,8月7號心臟不適就醫,11號裝上主動脈氣球幫浦,13號再上葉克膜,狀況危急,家屬決定20號一定要回到台灣治療,但醫療器材如何維持?成了大問題。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因為這個儀器不是太好照顧的,因為這個稍微稍有不穩,就會出問題的這兩台機器,這還是頭一遭說把這個,在一個飛機上把這個通通裝置起來,等於是一個移動的葉克膜。」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也表示,顏先生因為心肌梗塞持續2、3天,在大陸醫院時狀況已經十分嚴峻,已經需要電擊、安裝主動脈幫浦維持血壓,但因為血壓不穩還裝上葉克膜。
後來這趟8人醫療專機順利成行,機上有兩名機師、機工、護理師、醫師、患者家屬和體外循環師,平安落地松山機場後,由心臟科權威魏崢親自照料,幫患者裝上「心伴左心室輔助系統」救回一命,心伴左心室輔助系統(LVAS)為植入病人胸腔中的幫浦,由鈦金屬製成,其材質如電影「鋼鐡人…
魏崢站第一線救心 臨床傳承不藏私
魏崢醫師認為,病人願意躺上手術台,等於將性命交給醫師,是極大的信賴,醫師當然要全力以赴。除了醫術之外,團隊的戰力亦是維持手術品質重要關鍵。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醫師是國際知名的心臟血管外科專家,根據他個人估計,行醫五十年來主刀的複雜心臟手術超過一萬台,重大的心臟移植手術則近六百例,其它參與的小型血管手術更是不計其數。
期待栽培更多優秀後進 造福病患
魏崢醫師的表現至今仍相當活躍,若非醫界人士,根本看不出他已超過七十歲,而且他不但還站在第一線服務,並且持續擔任手術主刀醫師,如此的體力與熱情,在各行各業都罕見。對此,他透露自己一路堅持的兩大關鍵,一個是從工作中能獲得高度成就感,另一個則是為了傳承,期許能栽培更多後進超越他,造福更多病人。
接受醫藥新聞週刊專訪時,魏崢醫師剛結束患者的訪視,工作排程相當緊湊。他笑說,這幾年還是忙碌,雖然有一定年紀,卻總覺得自己和「老」這個字沒有多大關聯,可能是他的生活有很大比例放在病人身上,所以沒有多想歲數這件事,就好比在手術中,因為全神貫注於手術過程,以至於自己站了多久時間、會不會餓、想不想喝水等,也會忽略掉。
他並說,老或不老,許多時候也要看自己怎麼想,以心臟為例,一個成年人不論年齡多大,心臟的外觀都和年輕時差不多,沒有太大改變,心是如此,他相信人亦是如此。
執刀獲得成就感…
心臟名醫魏崢的傳奇人生:最難的手術,最想自己上74歲仍親自執刀!行醫40年、換心500顆
1988年帶領心臟移植團隊完成首例台灣長期存活心臟移植案例、1998年完成全球首例自體心臟移植,至今換過超過500顆心臟……,這些都是台灣心臟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創下的醫學記錄。
行醫超過40年,很難想像,74歲的魏崢過了退休年齡,仍然「數十年如一日」,守在臨床第一線,不只每周門診病人多達上百位,更有兩天會安排手術、親自執刀,力行不輟。
「我比較苦命啊!」談到年過古稀仍然兢兢業業,魏崢8月底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打趣說。不過,玩笑歸玩笑,提起熱愛的醫學,他眼神依然散發光芒,「早點退休過好日子也不錯,但我對臨床依然有興趣。」
熱忱,就是魏崢不願離開臨床第一線的原因;親力親為,則是他持續前進的訣竅。「以前處理不好、無法解決的手術,我現在一個個把它解決」,作為享譽國際的心臟名醫,魏崢非常清楚,只有自己持續動手術,才有辦法進步,「要不斷創新,不能永遠追隨別人!」
心臟外科主任親自刷馬桶!魏崢求學時震撼教育領悟:尊重團隊每一個成員
主動脈剝離、心肌肥厚等心臟外科手術,是魏崢駕輕就熟、至今持續在做的「例行性」工作。「開刀是我的興趣,不會太累。」魏崢細數,每開一次心臟手術,大約要花5、6個小時,包含主刀醫師、助手、麻醉、體外循環、護理師等……,每次手術,團隊至少有9個人參與。
這意味著,堅持在第一線動刀,不只是尋求自我突破,魏崢也藉由每一台手術,帶領優秀的醫療團隊持續學習、精進技術。
回顧行醫超過40年的種種,魏崢侃侃而談,往事如昨日剛經歷。
魏崢重視「團隊」而非「個人」的行醫之道,讓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張忠毅印象深刻。
他分享,魏崢在醫院內部開會時,總是會提到年輕時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的經歷,當年,學校一度遇到清潔工罷工,為了維持日常運作,哥大的心臟外科主任就親自帶著所有醫師、學生去清廁所、刷馬桶。「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儘管工作性質、收入不同,但要互相尊重。」張忠毅以心臟外科為例,每一次的醫療處置,都需要很多人齊力幫忙,才能讓病人平安出院,這也是魏崢看重團隊的原因。
作為心臟權威醫師,魏崢的名聲遠播,不只因為他執行超過500例心臟移植手術,其中包含亞洲存活最久的病例;學術研究上,他更在國內外發表了超過200篇論文,產量驚人,為的就是傳遞新知、新技術,讓醫界一起進步,「醫學不是一般企業,你不要只是自己會做,要是你做的好,一定要讓別的醫師也會做,這樣才能夠造福全人類!」他語氣堅定地說。
換心500顆!魏崢最難忘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背負不能失敗的壓力」
畢竟,魏崢多年在心臟移植手術上的成就,就是由學習、分享與合作堆疊而成,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1988年他完成的第一例換心手術。
「在那之前,台大已經做了3個(換心手術)、榮總做了1個,都不太成功,」魏崢回憶,當年病人心臟衰竭需要換心,正好有人捐贈,評估下來卻發現捐贈者的心臟功能不佳,只有正常功能的一半。
「前面4個案例都做不太好,我如果再失敗,對整個醫界打擊會很大。」當時,魏崢背負不小壓力。
心臟移植直接攸關病患性命,沒有十足把握的魏崢,陷入天人交戰。那時,他打通電話給一位他熟識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心臟外科名醫尋求建議,描述病患的狀況,對方幾經思忖,告訴他:「這心臟功能不好,千萬不要用。」
然而,當年台灣器官捐贈不普遍,若真的放棄,病人可能再也沒有重生機會。魏崢百般思考,又打了通電話給麻醉科權威、芝加哥大學教授林重遠,在林重遠的建議下,醫療團隊使用減少升壓劑、給予水份等方式,將心臟功能恢復,最後成功完成了換心手術。
魏崢回憶,那場手術只花58分鐘,在振興心臟團隊後續完成的近600百例換心手術中,仍保持「最快」的紀錄。當時那位患者,在換心後成功存活了10年;至今他仍牢牢記得那位捐贈者和受贈者的名字。
「最難的手術,最想自己上」74歲魏崢仍親自執刀:年齡只是個數字
在邁向心臟科權威的路途上,持續精進並接受挑戰,是刻在魏崢心裡的主旋律。「最難的手術,院長自己最想上。」振興醫院結構心臟病介入科主任李永在觀察,魏崢一直在學習,想著怎麼簡化手術過程,讓學生可以跟著做,優化手術過程。
在魏崢眼中,醫學、科技的持續進步,是醫師不能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早期我剛進外科的時候,連縫血管的細縫線都沒有,無法縫冠狀動脈,」但數十年下來,「縫線出現了,手術可以做了」,甚至心臟移植也因藥物進步,讓器官排斥問題改善了。
即便年逾古稀,在醫學這條路,魏崢不忘精進自己,更帶領團隊進步,持續向前行。
「有的人身體狀況沒那麼好,那就早早退休,不要那麼辛苦,假如身體狀況、精神都還可以,那就儘量做。」已經74歲的魏崢笑說,年齡只是個數字,他還有很多事情想做,但絕不要「老不休」,既不想進步,又捨不得放棄,「如果沒辦法帶動團隊進步,那就不應該。」魏崢自我期許。
「外科醫師不需要太聰明,但要有耐力跟創造力」,魏崢認為,相較於聰明才智,外科醫師要創新、要去實踐、要團隊合作,才能持續精進。學習新知,就是他持續在做的事,回想自己剛到美國念書時,為了學習電腦所下的功夫,他絲毫不後悔。
最近,魏崢也玩起了ChatGPT,更關注AI對醫療的各種可能,「不能說這是年輕人的玩意兒,不學!」魏崢笑說,不學也沒人幫你忙,「等死啊?」
這位在醫學領域成就非凡的名醫,年過古稀依然不服老,他仍守在臨床第一線,貢獻自己的醫術和學識,學習的腳步從未停下,未來他還要帶著團隊大步邁進,繼續深化這條行醫之路。
本文轉載自…
振興健康管理中心榮獲「健康品牌風雲賞 健康科技類 健檢平台首獎」
振興健康管理中心榮獲由《早安健康》攜手Yah…
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整合已是國際趨勢振興醫院長魏崢身先士卒
https://youtu.be/Gu3BhpTNnMI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式醫材、治療方式,讓傳統內外科診療界線,愈來愈模糊。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走在時代尖端,早已看出此一趨勢,大力整合醫院心臟內、外科醫療合作,處處為病人著想,給予最好的治療,讓振興醫院成為有溫度的醫院。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致力整合醫院心臟內、外科醫療合作,以病人本位,給予最好的治療,讓振興醫院成為有溫度的醫院。圖/醫師提供
魏崢說,醫學發展之初,大多都是內科診療,也就是吃藥治病,外科醫師起源則由理髮師而來,當時人的身上,如果有需要割除的地方,理髮師就用剃刀割除,因此早期醫師是不分科別,一種疾病由內、外科同時處理,但隨著醫療進步,才有內、外科之別,走向醫療專科化。
『醫療專科化是為了專精醫療技術,但結果卻是內、外科「一刀分」,可是很多疾病是跨科別的。』魏崢舉例,隨著醫學進步,很多治療方式已經改變,有些開刀逐漸被侵入性較少的介入手術取代,外科醫師須改變過去的治療方式;相同的,內科醫師原本只需要開藥,但現在有導管手術等侵入性治療,讓內科醫師愈來愈積極,提升介入治療的範圍。
「但要結合內、外科,其實相當困難,很多醫院都沒有成功。」魏崢說,主因是內、外科的任務如果過於模糊,沒有界定清楚,就會因為本位主義,各自爭取業績而影響治療的計畫,這種競爭關係對患者來講可能是不利的,振興醫院有鑑於此,將心臟內、外科整合,大家不分彼此,一起救治病人,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魏崢為了打破心臟內外科各自為政的傳統,減少內外科競爭關係所造成的隔閡,規定心臟內外科每周開會至少一次,每次時間約一小時,共同討論病例的治療計畫、培養共識,甚至安排內外科醫師在同一台手術檯上為患者施行手術,如導管置換心臟瓣膜與心臟瓣膜夾等,利用內外科醫師不同的專長與技術,讓患者得到最好的結果,他對患者治療的大前提就是「用什麼方式對病人最好,就用什麼方式,只要公正,就不會有人反對了」。
「為了讓病人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我常常需要罵人,罵到大家都討厭我了。」魏崢說,心臟手術如果沒做好是會死人的,「病人完全沒有第二次機會」,因此對心臟內外科的要求特別嚴格,除了要按照原則做事,還要求把治療選項、方式等,跟患者與其家屬詳盡解說、討論,他認為這是醫師無可旁貸的責任,如此,心臟團隊做的好,病人滿意度高,自然就會介紹朋友來治療。
心臟內外科有相互依存的關係,比如有一位同事,因為冠狀動脈阻塞而需要由心臟內科醫師放置心血管支架,但是因為他的血管鈣化,放支架的風險很高,魏醫師會主動詢問內科醫師是否需要外科醫師在一旁待命,沒想到術中真的發生血管破裂情形,病人大量出血、休克,所幸魏醫師就在一旁,馬上親自執行心血管繞道手術,救回同仁一命。
魏崢說,心血管支架置放手術發生血管破裂的機率很低,約為千分之一,但即便此同事自己也是醫師,也無法預估手術時可能會發生突發狀況,如果沒有立即進行開心手術,「同仁就會當場死亡」,由此可見內外科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有團隊的概念。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張忠毅說,任何疾病治療不是只求眼前過關,更非術後就可一勞永逸,還要尋求長遠的效果,然而一般民眾對不同手術所要承擔的風險不是那麼了解,因此術前一定要擬定治療計畫,與患者充分溝通、說明,往往手術不是單獨內科或外科就可以解決,而是內、外科一起合作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大家要一起「手拉手」解決病人的問題。
張忠毅指出,尤其是手術前,病人的狀況是隨時變動的,好的醫療團隊應熟悉如何利用各種治療方法,提供給病人,讓病人選擇,畢竟治療最重要的是「安全」,有些患者不瞭解某些手術的風險,只是追求手術傷口小,但最後手術沒有成功,所有的努力都會歸零。
張忠毅說,特別是心臟外科手術涉及心肌保護、體外循環,術後回到加護病房的呼吸照護、疼痛控制等都會影響手術成果,只要有一個環節疏忽,病人可能就會死亡,因此健全的團隊合作十分重要,再小的細節都須十分留意。
振興院長魏崢要求自己的學生要有自信,但不能自傲,必須「虛懷若谷、大智若愚」,把自己的姿態放低,才可聽到更多聲音。張忠毅說,這是因為醫師面對新醫療科技也是在摸索,摸索中若遇到問題,就要反覆修改,「好還要更好」,並誠實面對自己的成果及仔細觀察與檢討,用良心來面對患者。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曹殿萍說,診間收治主動脈瓣退化、狹窄的病人,常出現走路呼吸很喘,甚至昏厥症狀,此時病情已十分嚴重,因此會出現心絞痛、昏厥、心衰竭三大症狀,如果不接受治療,一年死亡率高達30%,五年死亡率達60%,十年死亡率高達82%。這時須進行心臟內、外科評估,找尋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再和病人及家屬討論,此為醫病共同決策。
曹殿萍指出,在心臟內、外科評估時,就會針對病人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有無共病、外科手術風險高低等進行討論,選擇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這是該院以病人為中心的團隊治療方式。
本文選自<聯合報…